2022 | 壬寅虎年

疫情与心态 今年算是疫情影响最大的一年,从三月封校开始,全年接近四分之一的日子都在静默中度过。这种或许有些荒诞的生活也让我意识到所谓“个人的命运也与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”。不过这两天窗外久违的爆竹声,也预示着疫情真的要变成过去时了。 静默的日子里,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的窒息感,迷茫和自闭成为了主要情绪,生活中各种重要的元素仿佛都只存在于屏幕背后。一个人面对电脑缺少社交的这段时间,攒下不少坏毛病,注意力碎片化,依赖一些即时奖励(甚至是短视频)。现在回看那一段时间,我渐渐意识到各种社交带给我的情绪价值,割断一个人的所有线下活动真的是很残忍的一件事。 这一年的博客更得也很少,一方面是压抑的心态变化,不再像以前那样给自己留一些时间探索那些字面意义上“有趣”的技术;另一方面则是学得越多,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,有点像从愚昧山峰走向绝望之谷的感觉,平时积累的零零碎碎的笔记好像也称不上高质量的博客输出。总之,希望新的一年能尽快走出那些坏毛病,多花些时间主动“走点弯路”! 5 月 1 日,半封控期间的校园,我躺在植物园草坪上 科研与工作 今年三月我投出了人生第一篇科研论文,六月份得到了接收的消息,对于我这个科研新人来说运气真的很好。自己觉得这份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,十分感谢临截稿前还在帮忙修改论文的几位师兄和老师。而今年十月底又十分幸运地得到了导师的支持,在这个特殊时期亲身前往日本参会(当然也有一些不那么幸运的,比如我们办理完繁琐的商务签手续后不久,日本就开放办理更方便的旅游签了)。 这次参会的经历给我带来的感受是相当多元的。一方面,我得以近距离感受顶尖学术人的科研氛围、深刻理解学术交流的各种细节,从 更 high-level 的层面看待整个机器人领域的进展,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。另一方面也是一次体验日本社会与文化的机会。我在高考后的暑假也在日本待过一周,但当时自己对身边的社会都不怎么了解,一周时间仅限于走马观花的旅游。这次日本之行有幸得到一位初中同学、一位高中同学的接待,从不同的切面来感受日本这个国家。 10 月 26 日,日本京都 IROS2022 会场 一些机缘巧合,暑假的时候我在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实习了三个月。公司里的科研真的和高校有很大的区别,资金更充足的同时会更有一种产品导向的意味。这也是我第一次从内部视角观察大公司的运作,观察大公司职员们的科研工作、薪资福利、社会关系、运动娱乐,也让我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了一些思考。 生活体验家 虽然疫情的影响无处不在,自己今年依然稳住了“生活体验家”的 title: 第一次亲眼看火箭发射。SpaceX 的火箭回收、SLS 重返月球计划,太空这一主题对我总是有一种魔力。今年夏天我如愿来到文昌发射基地现场,在沙滩帐篷里睡了一晚之后,亲眼见证了问天实验舱的发射。火箭在人群的欢呼中稳稳升起,几秒后轰鸣声震颤大地,箭体随着重力转向在头顶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——现在回看当时的视频还是会让我感到无比震撼。 7 月 24 日,海南文昌,属于全人类的终极浪漫 第一次开始独居,开始考虑小到垃圾分类、大到做饭养车各种生活琐事,生活技能++。独居除了自由,也给我一个机会好好认识自己,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。 第一次作为车主接顺风车订单。起初是为了开车回家的时候赚点油钱,后来发现这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社交方式,有时候能听到如果不是打车根本不会有交集的人生故事,也让我感受了一下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之间的关系。 6 月 3 日,西湖边的偶遇 金榜题名 Copilot,GitHub 和 OpenAI 合作开发的“高级代码补全工具”,或者说 AI 助手,这一年大大提高了我的 coding 效率。前段时间公开的 ChatGPT 好像更是潜力无穷。 公路车,骑行是下半年开始的爱好。我发现自己真的非常享受探索城市各个角落、在脑海中重新建图的过程(长大了才发现在大脑里维护一个小地图好像是我的特异功能!)。徒步太慢,限制了探索范围;开车太快,给我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;而骑车刚刚好。再加上对这种简单优雅机械的热爱,很享受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任何地方的感觉。 《商业就是这样》,下半年开始最爱听的一档播客节目,大部分话题都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,但信息密度非常高,有效地扩展了知识边界。 《坎巴拉太空计划》,重新学习了引力弹弓、霍曼转移,打上 RSS mod 致敬历史上那些经典事件,可能是第一款让我热衷于边玩边推公式、写代码的游戏。 《Nintendo Switch Sports》,结合了健身环与马里奥派对的优势,网球/足球/羽毛球/高尔夫/保龄球,简单易上手,毫无悬念拿下今年过年期间我家的合家欢游戏大奖。 两部美剧:《This Is Us》,温暖感人,探讨家庭、友情与人生,“每一集都是一部浓缩到 40 分钟的五星电影”;《Breaking Bad》,讲述一个普通人的转变,成功地让观众开始同情一个所谓的毒贩与杀人凶手。 期待一下在交大的最后一年 以前总是期待生活会是线性的、永远积极向好,但事实上它恰恰是螺旋的、迂回曲折的。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”更何况,生活的评价也不能被完美压缩到一个维度的“好坏”上。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,学会享受其中的不确定性未尝不是一种优雅的态度。

January 21, 2023

2021 | 辛丑牛年

站在年这个尺度上回顾,又一次感受到时间流逝之快。照例,在农历新年到来之际,回顾记录一下这一年来的一些新想法。 去年说的“生活体验派”在今年有了新的解释,增加样本多样性,才能提高泛化能力。闲暇时间多出门走走,主动挑战一些从没做过的事,或大或小,或是单纯地进行一些社会观察实验,说不定刚好能为下一次抉择提供一些新思路。李沐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《用随机梯度下降来优化人生》中也提到了这么一个观点。“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,放在全局视野下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。” 四处看看。每一步走的方向是你对世界的认识。如果你探索的世界不怎么变化,那么要么你的目标太简单,要么你困在你的舒适区了。随机梯度下降的第一个词是随机,就是你需要四处走走,看过很多地方,做些错误的决定,这样你可以在前期迈过一些不是很好的舒适区。 学习 六月,是本科的毕业典礼。四年时间转瞬即逝,有很多内容值得眷恋、感激,感觉好些事情还未来得及发生便已结束。在这个校园里的大事小事、大人小人,让我完成了又一次身份的转变。感谢所有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,志合者,不以山海为远;希望日后常有相聚时刻,祝彼此间友谊常青。 下半年的生活在一个崭新的环境中展开,有很多欣喜也有一些苦恼,更自由的氛围让我到现在还在适应的过程中,有更多东西需要学习、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 感情 今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和轩开始异地,再加上时差好像把我们的距离拉得更远。更高的沟通成本一开始确实给我们摆出了一个大难题,一点点调整计划、善用各种工具,相信距离不是问题。疫情背景下国际旅行困难重重,不过后来我俩就把这个机会当做一次社会观察任务,提前为未来的生活选择做一些调研体验。 轩搬去德国之后,经常分享一些 culture shock,从街道、校园到工作、疫情。尊重多样性(不仅仅是文化),道理听起来很简单,但自己真正执行起来并不是很容易。很多时候会执着于让别人百分百认同自己的观点和思路,但事实上更应该保持开放心态、辩证思维、求同存异。 运动 运动方面,这一年在学校里抓住各种机会享受作为学生的福利——低价的体育场馆、专业的体育社团,感谢身边小潘几位运动达人拉着我迈出这一步。从去年的长跑、羽毛球、健身到后来游泳、龙舟、骑行、冰壶,渐渐地也把更多运动加入了自己的 TODO 清单——滑雪、水上运动等等。想到高中操场上写着的“文明其精神,野蛮其体魄”,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。 反思 这一年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。虽然十分厌恶短视频 APP,但自己仍然有很多时间消耗在这种低价值、碎片化的娱乐上,后果不限于效率低、晚睡。警惕“奶头乐”,和“保持科研品味”一样也要把目光放长远,合理规划。 此外,有时候会对自己说“干完手上这件事我就 blahblah”、“下周开始就要 blahblah”,但事实证明 TODO-list 上总有做不完的事,头号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排到第一位。忙碌是常态,想要改变就应该从当下做起,拒绝拖延,就像真正高效的人在哪个阶段都能井井有条。(真正快乐的人在哪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) 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保持活力,也算是对新一年的展望了。 金榜题名 软件 Notion:目前从 OneNote 里把一部分更成体系的笔记归档整理到 Notion 中,同时协作方面的功能也更有优势 Logseq:代替了之前的 Workflowy,用来做每日的零散记录,整理总结真的很有帮助 足迹:iOS 端一个记录轨迹的 APP,数字化生活的又一小步 硬件 MacBook Air M1:向苹果生态又迈进一步,轻重量和长续航完全满足了我对一台“always online”设备的期待,不得不感叹一句太爽了。macOS 的学习成本不是大问题,不过还得忍受一些奇怪的快捷键逻辑、糟糕的键盘手感 DJI Mini 2:如果对身边的景色感到厌倦的话,不如换个上帝视角来寻找一些美 游戏 双人成行:电影般的画面、富有创意的关卡,可能是目前最爱的双人合作游戏 神力科莎:买了罗技 G29 之后开始尝试一些更拟真的模拟赛车游戏,逼真的引擎和丰富的 MOD,可玩性很足

January 31, 2022

2020 | 庚子鼠年

相比元旦,更喜欢在农历新年给自己做个总结——大人们总有忙不完的事,表弟表妹们则有手机照顾;我早已过了写寒假作业的年龄,于是就可以顺理成章摸鱼了。 生活剪贴 升学 上半年的情绪或许就是那两个字——焦虑,peer pressure 非常有效,日常在“这背景也太强了我不想学了”和“他这样都过了我还能再努力一下”之间反复横跳。大半年过去,很多事的印象都模糊了,一些当初的抉择现在也有了不同的看法。不过,1 月份坐高铁回家时又怎么会想到 2019-20.03 学期会变成这个样子呢? 感谢那段时间互相鼓励的朋友们,大家带来的 peer relaxation 很关键。也要感谢我的父母,虽然他们的消息可能会有些滞后,会带有一些年代色彩,但出发点永远都是我。 不管怎么说,结果还是幸运的。升学的故事后来还改成了鸡汤,灌给了不少人。「局部最优解,放在一生来看,也不一定是全局最优。」还挺有道理的。 四牌楼 从湖区搬到牌区大约是八月底九月初,想着自己终于成为城里人了,我激动地开了好几个文档——《四牌楼觅食指南》、《南京旅游笔记》,一学期下来也写了不少内容,很欣慰。 游客穿过四牌楼校区正大门,拍下的第一张照片一定是中央大道的梧桐树。以前一直觉得牌区的梧桐很神秘,和别的地方相比,那片梧桐主干分叉的位置特别低,但又特别整齐。听小轩说“顶端优势”、“生长素”之类的才恍然大悟,后来再看这些梧桐时,就会去幻想他们分叉时的那个年代。 逸夫楼 14 层的厕所可能是牌区视野最好的地方之一,西面北面都有窗口,能看到近处大礼堂的绿顶、远处的紫峰大厦,能一直看着梧桐树从绿变黄再变白。除此之外还有交通学院楼顶、吴健雄实验室楼顶……是的还是这么喜欢爬楼。 疫情影响,普通市民都没法进校园,一下子少了很多锻炼的身影,而我原本计划的参观南京各大校园也只能作罢,遗憾。 生活体验派 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“线上社会”,比想象中来得早了不少。这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并非科技的力量,相反,而是重新发现“面对面”的重要性。 情绪始终是难以数字化的,显示器和音响只是承包了你的视觉(还是平面的)、听觉,而嗅觉、触觉、味觉之间的交互也是体验的重要一环。以前觉得放弃温暖被窝、冒着寒风爬山只为了等着太阳升起真的没意思;但当我真的站在山顶,俯瞰城市的灯光,天空的颜色肉眼可见地变化,耳边的欢呼声祝福声响起,才知道“看日出”的重量。 “生活体验派”这个词是小寇提的,这半年自己做得还算不错——做饭,健身,学羽毛球,看小原的演出,学吉他,在闲鱼当个卖家,给车换备胎,上大舞台演讲……不同的角色为生活增加了很多新奇体验,也确实帮助我在思考时多了一些维度。遇到一些神秘的人物、习惯,更多次发出“原来如此”的声音;看《观视频工作室》点评的社会现象时偶尔也能跟上思维的脚步。 金榜题名 Best Buy AirPods 为了 AirPods 买了 iPhone,结果就是忍不住还想买全家桶。当年那个高喊“索尼大法好”的同学,怎么转手就把索尼降噪豆卖了,怪了。 3D 打印机 拥有一台 3D 打印机是怎样的体验 NR200 人生第一台 ITX 主机,白色太美了 李宁 WS72 羽毛球拍 又菜又爱玩,希望明年能找到新的球友 DJI Mavic AIR 2(租借) 项目做得越多越能理解这些产品背后的技术含量;攒了很多素材没剪,下次一定 棱镜「我想以世纪和你在一起」2020 年度演唱会 感谢棱镜乐队的伴奏「在自己的路上 义无反顾地狂奔吧」 招商中证白酒指数 酱香型科技,不说了,卖得太早了 Best Watch 《切尔诺贝利》 《寄生虫》 《调音师》 《暴裂无声》 《半泽直树》 Best Play 健身环大冒险 两只 JOY-CON 的数据采集和判定很巧妙,热身、放松等剧情细节也很丰富,后来真正走进健身房也有他的一份功劳。可能是继《塞尔达传说》之后又一个入手 Switch 的理由,记得当时还一度被炒成理财产品。“任天堂就是世界的主宰!”...

February 11, 2021

2019 | 己亥猪年

洗手的时候,日子从水盆里过去;吃饭的时候,日子从饭碗里过去;默默时,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。——朱自清《匆匆》 本以为一年四季都有机会好好体会,却未曾想到二十四节气也皆于匆匆之中,毕竟生活不会让你停下脚步,更别说计划也总是赶不上变化。 这一年,做了很多很多大胆的事,体验过自动驾驶甚至开过直升机,也探索了南京的更多角落,音乐会、舞台剧、LiveHouse;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好友,拥有过超乎友情的亲密关系,也可能是熬夜最多的一年,希望《健身环大冒险》能继续监督我锻炼……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,我这一路走来是有多么幸运。幸运地出生在一个美好的家庭,从小到大的各种抉择,也许不都是最好的结果,但都不会让我遗憾。父母理解我也无条件支持我,让我有机会也有条件去参与各种想参加的活动,平安顺遂。 但是有时候觉得自己远远达不到成熟,和曾经预想的二十岁完全不一样。回想自进入大学以来,我所经历的最大变化,便是过往评价体系的崩塌与重建,绝不会只盯着一纸成绩。毕竟大家很快很快就要走上社会,对自己负责,对所有关心的人负责。非常羞愧地发现这一年几乎没怎么读书,准备写博客的这段时间也关注了一些优秀博客,经常能看到不少有思想、有思辨的文字,有时候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主人都是同龄人,大三甚至高三。 有时候会想到自己将来的出路:出国留学,国内升学,抑或是早日进入职场。这几条路上,都有前人留下的无数足迹与丰碑,但也无可避免地悬着前人的种种失败警示牌。每当我觉得某个选择优于其他选择时,总会有某些信息刷新我的认知,让我匆忙撤回自己的决定。大二上学《信号与系统》的时候,在网上看到了一段话,说的是傅里叶级数,记不清出处了,不过大意是说:我们眼中的世界就像皮影戏的大幕布,幕布的后面有无数的齿轮,大齿轮带动小齿轮,小齿轮带动更小的齿轮,而最外面的齿轮上坐着一个小人——那就是我们自己。齿轮无休止地旋转着,而在幕布前看来,小人只是毫无规律地运动,所有人都无法预测他下一步会去哪。当然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宿命论,就算很多很多事情无法改变,还是希望在下一次驻足回首的时候我能欣然接受自己的选择。 在生物课本上,有生命的诞生和生长,但除了爸妈显而易见的白发、皱纹,我对“变老”没有任何经验。看到有一篇文章说,老年群体成为了一批被科技、互联网发展抛弃的人。我也意识到各种“老年模式”的用户群体就在我们身边。我不忍也不愿看到这样的事在我身边发生,除了各种基础设施,我也努力让科技产品适应父辈祖辈的使用习惯。身体衰老带来的孤独、敏感,我可能很难感受到,但父母最需要的陪伴我一定不会再错过了。 还有很多很多想感谢的人和事,兢兢业业的辅导员和老师们,推心置腹的小原、小林,互相督促的小鄢、小寇,时时刻刻给予我力量的亲人们…… 2020 年,怕神仙们太忙,不敢许太多愿望。祝我的朋友们身体健康,都能为自己热爱的事儿奔忙~

January 24, 2020